凤凰的美,在于夜景和晨景,短暂的行程,此二景绝不容错过。我们到达古城,已是晚上九点多,顾不得旅途的疲惫,稍作安顿后,便欣然前往欣赏夜景。古城其实并不大,一条老街,只能容下两辆车并行,街上游人熙熙攘攘,路边的小食摊上,摆着各色的风味小吃,小贩们热情地向游客推荐。我们走过青石板铺就的小巷,来到沱江边的一条古街,磨得光滑的石板,各色的老字号商店,无一不向人们诉说着古城厚重的历史,沱江水日夜不息,流过昨天,奔向明天。江边其实就是观景的好所在,沱江两岸,现代景观工程的杰作尽收眼底流淌的灯光,映着江水,微风荡漾,直似范老先生名句“浮光跃金”。江边,有几个孩子在放莲花灯,小小的灯,在水面上打着回旋,渐渐地向远方漂去,烛光摇曳,仿佛当年翠翠包含情思的美好祝愿,飘向她远在天边的傩送哥哥。
漫步古街,清风徐来,吹散白天的燥热,心情轻松惬意,沿古街尽头拾级而上,登临南华桥,这儿是古城的制高点,也是欣赏夜景的好地方,放眼望去,沱江两岸流光溢彩,不大的古城,因为发展旅游,城中有大小不下数十家的宾馆,霓虹灯招牌明亮耀眼,水上水下尽是灯的海洋,水尾的船形廊桥(央视广告镜头),虽只用霓虹灯勾勒出一个轮廓,却也惟妙惟肖,别具风采。四周的山不是十分险峻,在夜色中朦朦胧胧,默默地守护者这一方奇丽的山水。不远处歌厅里漂出充满动感的音乐,还有一群人在高唱,都说湘西是歌乡,阿哥阿妹生就一副好嗓子,不知唱起现代歌曲为何如此不着调,或许是远方游客在此班门弄斧也未可知。
清晨的凤凰城又是一番景致,沱江穿城而过,水量充沛,空气清新湿润,一层轻雾漂浮在江面,我们走在江上的栈桥,丝丝凉意扑面而来,沱江水滔滔汩汩,奔腾不息,清澈见底。河里随流水延伸出又长又绿的水草,这种草,我们小时候都将它打来喂猪,但近一二十年都没见到了,今天又在古城再次看到,着实兴奋。
凤凰古称“镇竿”,意为镇压揭竿而起的造反者,街上的许多风味老店还沿袭着这一名号,湘西土苗族民风淳朴,性格却剽悍,我不敢肯定这种火辣的性格是否与湖南人喜辣有关,湖南人引以为傲的三怪之一“无辣不成菜”,足以见得辣在他们生活中的位置,就连五味里很难调和的甜和辣,经他们的精心调配,也能成为湘西的著名特长——姜糖,甜分倒不大,咬上一口,辣得可是够劲道。历史上,湘西土苗起义不断,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的地形,凤凰就成了军事重镇。据说,在清朝年间,这里居民三千多,却驻扎有五六千士兵,各种生活必需品都要外界水路运达,精明的徽商,看准商机,赚了个盆满钵满,很多人依据家乡的建筑风格,在此修建了豪门高宅。至今,我们放眼所见的都是徽派的建筑风格,灰墙黑瓦,每个单元两端都有飞檐式的防火墙。
驻军当地,少不了要与当地百姓融合,翠翠不就是驻军与当地姑娘爱的结晶吗?军民同乐,很多招数可以表达,沈从文先生笔下的端午节赛龙舟、抓鸭子就是当初军民同乐的传承。我们到凤凰,正是端午节后的两天,出于好奇,我向导游打听是否还举办这些活动,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走过窄窄的巷子,品尝了古城最著名的“熊氏姜糖”,就来到了古城的中心广场,广场不大,古韵绵绵,中央矗立着朱镕基总理题写的“凤凰城”石碑,朱总理轻易不题字,许是家乡情怀的驱使吧。广场右边几十米就是沈从文先生的故居,我怀着深深的敬意,缅怀这位一生讴歌湘西,抒写湘西人性美、人情美的伟大作家。
陈炳南故居是古城里唯一还有人居住的遗迹,地处深巷,一色的灰墙青瓦,天井回廊,形成一个两层的四合小院,在这里,我们深切地领略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意犹未已,大家都争着坐上虎皮椅,拿起土铳、大刀,扮上行头,当一回“土匪”,立此存照!到这儿的游客都乐此不疲。
江边的古街,银铺林立,土苗人家对银饰的喜爱可见一斑。我无心倾听导游关于宋祖英三十八斤银饰是如何打造出来的传奇渲染,与同事一起,漫步古城墙,这是作为军事重镇的标志,石英砂岩砌成的城墙,千百年来,风雨侵蚀,有的已经风化剥落,像一位阅尽春色的老者,诉说着古城的沧桑,见证着古城的刀光剑影、沙场点兵,也见证着古城的风流儒雅、爱恨情仇。
我们又一次来到了南华门楼,登临眺望,昨晚朦胧的古城已尽收眼底,阳光下的沱江水,更加碧绿可爱,身后是新城区,当地政府为了保留古城遗迹,把当地的现代商业行政中心都迁移至此,南华门成了天然的分界。
再见了古城。不怨我远方游人带不走你的翩翩古韵,赏不透你的勃勃生机,就让所有的思念与依恋,都化作梦中的美丽古城吧。
评论